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众多的零部件合资或独资企业,在零部件市场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市场已占有了很大份额,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高增长的成果。由于日本汽车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其零部件商也跟随整车厂的脚步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丰田在天津设立合资公司后,其配套的零部件厂商电装、爱信精工等也纷纷在天津建立工厂;本田在广州设立合资企业后,大批日本零部件公司在广东惠州、佛山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在东风、日产合资后,原与日产配套的日本零部件公司也随即大举进入湖北等省。
全球采购促使零部件企业从整车企业中越来越多地分离出来,走上独立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德尔福和伟世通分别从通用和福特公司剥离出来,从单纯为一家汽车公司供货转变为面向全球,业务规模全面扩大。独立供应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全球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零部件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整车制造商,这使他们难逃亏损甚至破产的命运。如德尔福公司200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仅为7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亿美元,利润巨亏3.38亿美元。北美有不少零部件商已破产或濒临困境。
据统计,外商目前在中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接近500家,国际上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虽然目前这些公司还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但随着其在中国本土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压力下,跨国公司将国际采购的目光转向中国,纷纷在中国设立全球采购中心,通用、福特、大众等都已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额已经超过55亿美元,大部分是提供给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有一部分用于跨国公司本土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的趋势愈加凸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零部件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大量转移。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低成本产品的竞争优势,使国外的零部件商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成为最可行的选择。于是,众多的零部件商都瞄上了中国,就像丹曼轮胎制造公司那样,或者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将中国列入全球采购目标,或者在中国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甚至将亚太区总部搬迁或者设立在中国。